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福建,但远离家乡、深耕海外,在“一带一路”追逐梦想;他们默默坚守、辛勤付出,将汗水与智慧挥洒在一个个项目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外武夷人”。
近日,福建日报头版、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刊发《奋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的福建青年》,走进海外武夷人的“一带一路”故事。
陈熠,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阿伊凯勒公路工程项目部施工员。6年前,他即将随着项目启程赴埃塞时,对这个东非国度曾充满好奇。
陈熠工作照
“刚到非洲,飞机即将降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时,向下望去,星星点点是当地人盖房子用的铁皮瓦的反光。”通过越洋电话,陈熠谈起当时的感受,“驱车向项目部进发,沿途建筑物由砖混结构住房慢慢变为铁皮房子,再变成土房子,我心中的期待荡然无存。”
陈熠所在项目组承建的是阿伊凯勒公路。记者从中国武夷了解到,这一项目坐落于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全长72.122公里,2017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是福建企业在非洲高原上打造的一张“中国名片”。
项目初期,陈熠和师傅曾沿着项目路线“踩”了两公里线路。短短路程,他们翻山越岭,足足走了一个上午,终点是一个小村子。由于交通不便,村子仅能通过一条盘山小路与外界联系,毛驴是当地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电线杆子虽然架着,但不通电,只能偶尔通过柴油发电机发电。“我能想象,这条道路对他们意义非凡。”陈熠说。
项目施工时,许多村民在警戒线外驻足围观,项目成员时常收到村民送来的刚收割的玉米、新鲜的西红柿、煮熟的鸡蛋,甚至还有村民邀请他们去家里吃午饭。“他们时常跟我说,修路好,修了路,他们去镇上赶集就不用翻山越岭,还可以把本地有名的芝麻卖出去,孩子老人生病,也能更快地送到镇上的医院接受治疗。”陈熠说。
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阿伊凯勒公路工程项目
随着项目推进,道路逐渐畅通,村民种的庄稼能通过货车运送出去,同时外面的商品也通过道路运输进来,村民的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目前,该项目正准备37.62公里部分移交。
“一带一路”倡议给埃塞带来了新的活力,分布在埃塞各地的中国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也给中国武夷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不仅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文关怀。虽然我们与当地居民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我们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中国武夷肯尼亚分公司市场拓展部副经理汤凌妍说。
中国武夷肯尼亚D549项目航拍图
在肯尼亚,有首歌唱到“去Bamba,明天才能到”。2020年末,位于肯尼亚滨海地区Kilifi郡的Mariakani-Bamba(D549)公路顺利建成通车。从此,去Bamba,成了“今天就能到”。
6年前,刚走出象牙塔的汤凌妍加入了中国武夷肯尼亚D549项目部。
汤凌妍回忆说,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曾申请借用肯方军营用地搭建施工及生活营地。施工结束后,所有的建筑和设施均移交当地部队,作为他们日后的办公及生活场所。“这个举动得到当地驻扎部队的高度支持与肯定。项目部也与部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加强了营地附近的安保,还提供花苗协助营地进行绿化。”
项目施工过程中挖的水塘,在施工结束后,还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农业和生活用水,原本荒凉的土地上长出了一片片高高的玉米,妇女们在路边摆起了小吃摊。
行走在中国武夷肯尼亚D549公路上的当地居民
如今,1000多名海外“武夷”人,奋战在10余个国别的50多个在建项目,他们是无数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青年的缩影。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弘扬工匠精神,为异国他乡的人民修筑民生之路、希望之桥,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书写着中国青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