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中国大部分地方渐次进入深秋,天气逐渐转凉。七千公里外,东非大裂谷边的高原上,长达8个月的雨季正要结束,适宜劳作的旱季即将开始。位于此地的埃塞俄比亚锡达玛州与奥罗米亚州交界处,静谧的山林中,一条蜿蜒的公路穿山而过,这是中国武夷承建的埃塞俄比亚达耶-奇里-南瑟博公路工程项目。
中午12点,结束了上午工作的项目部工作人员向往常一样来到食堂享用午餐,餐桌上摆着四菜一汤,有荤有素,香气扑鼻,和中国任何一个项目部的普通食堂的伙食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是特意留心,很难想到这一桌的美味佳肴,均出自后厨的两位埃塞俄比亚厨娘之手。
“埃塞俄比亚的当地厨师能将中国菜做的这么美味,都可以去中国开餐馆了。”项目部的中方工作人员在吃到这饭菜时,这样赞叹道。
项目部移交路段
项目施工路段
中国武夷埃塞俄比亚达耶-奇里-南瑟博公路工程项目部是埃塞俄比亚西达玛州与奥罗米亚州交界附近的一条长达73公里的公路项目,项目部所处地域一年雨季长达8个月。11月项目部即将迎来旱季,为方便施工,抢赶工期,提升工效,项目部计划开设分营地。为保证现场施工人员膳食均衡和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项目部决定将唯一的一名中方厨师派去分营地,确保一线员工的伙食,并招聘当地厨师来负责主营地厨房的一日三餐。
认真切肉的阿德娜
项目部通过发布招聘信息和熟人推荐等方式,先找到一位当地的男厨师,来项目部测试两天,未通过,因为做的菜不是太咸就是没有味道。项目部没有放弃,后经埃塞首都的中国朋友介绍,23岁的希范娜和35岁的阿德娜于10月7日来到达耶项目。虽然来到陌生的环境,但当两位厨师走进项目部厨房,看见燃气灶、高压锅、大冰箱、蒸饭炉等厨具时,居然兴奋得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就像是看见自己家的厨具一样。
正在炒菜的希范娜
希范娜和阿德娜开始工作的第一天,项目部的中方厨师陈师傅担心她们俩不会使用中国厨具,就将每一样厨具的使用方法详细地向她们演示,希范娜和阿德娜居然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厨具。对于她们的出色表现,陈师傅都感到惊讶。希范娜和阿德娜说,她们之前分别在不同的中资企业厨房工作过,之前的老师教了她们很多厨房的烹饪知识。
将做好的饭菜打包,送去施工现场
第二天,陈师傅打算放手让希范娜和阿德娜来做一餐饭菜,他在一旁观察指导,看看她们的烹饪水平如何。希范娜和阿德娜一起协作,互相配合,什么时候放主菜,什么时候放配菜,什么时候放调味品,井井有条,能较为精准地把控好火候和时间。两荤两素在规定的时间内,端上了餐桌。陈师傅在尝过菜品的味道后,连连称赞。吃饭时,当陈师傅询问其他中方人员,哪一道菜是他做的,哪一道菜是当地厨师做的,其他中方人员居然区分不出来,赞叹道:“埃塞俄比亚的当地厨师能将中国菜做的这么美味,都可以去中国开餐馆了。”
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希范娜和阿德娜相互配搭,规划一日三餐吃什么,凭着自身过硬的烹饪技术和出色的表现,将一道道美味的中餐端上餐桌,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阿德娜为早餐做的花卷
在工作之余,希范娜和阿德娜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学习做中餐,不断提升自己。她们说:“我们要通过学习,学会做更多美味的中餐,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的中国同事在埃塞俄比亚也能吃到可口的中国饭菜。”
希范娜做的午餐
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基础建设民生工程;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希范娜和阿德娜,作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在中资企业工作期间学习中国的烹饪技术,借着她们的手,将中国饭菜端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大餐桌。
希范娜和阿德娜还知道他们的总理阿比先生去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已经成了埃塞广大民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已经凭借在中国企业取得的丰厚报酬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埃塞人民都希望埃塞俄比亚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百姓能受益,让埃塞人民日子越来越好。
73公里的公路,终有修完的时候,而中国员工与当地员工所结下的深厚友谊,则与公路一起,长长久久地留在了东非高原的土地上。劳动的分享与合作,让“一带一路”不仅是基础设施完善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之路。
供稿:谢强